智慧城市   SmartCity
联系我们   Contact

BIM模型应用系统

更新:2020-4-21 11:39:22      点击:
  • 品牌:   
  • 型号:   
  • 在线订购
产品介绍

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以顺利建设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管廊建设协调体系,以综合管廊模型为基础,形成管线安装预先模拟、方案更加合理及节约工期等机制于一体的综合管廊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产权单位综合管廊信息共享、各专业建设工作的无缝对接,促进综合管廊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1、建立三维模型
管廊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以REVIT为建模工具,以变形缝为分割段,实行全精细化建模,以链接的方式,将BIM模型进行协同管理,构建模型内容为:工程标段隧道主体结构、管廊主体结构、雨水仓、污水仓、给水管线、热力管线及电信电力管线等BIM模型,模型详细程度等级达到LOD300,为实现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奠定基础条件。通过在所构建的模型上实现各种信息的关联,不仅可以实时查看主体全部位置信息,而且还可以对任意部位进行剖切查看,使技术人员快速掌握主体的结构形式及其位置尺寸信息。在施工开始之前就可实现各种信息融合,使项目的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和信息一致性的状态下进行,提高项目施工效率。BIM信息表达。



2、基于BIM的设计图纸错漏碰撞检测
传统管廊二维设计包含管廊平剖面图,由于CAD软件绘制的图纸缺乏关联,图纸之间信息是各自孤立的,需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图纸之间的信息关联,出现图纸之间的错漏碰撞就很难避免。再加上综合管廊自身的特点,譬如说管线排遣、管线入廊及既有管线错综复杂的位置关系成为设计的难点。

3、管线洞口预留
在传统施工方式下,由于技术条件和工作模式等方面的限制,预制混凝土部品、构件和现浇混凝土墙、板等的洞口很难实现预留,往往需要等到管线安装施工时才能准确确定洞口的大小和位置,只能采用后开洞口的方式实现管线的安装。后开洞口不仅会造成穿过洞口的钢筋被截断,产生安全隐患(对于预制构件隐患更大),且所需要的费用也高于BIM技术的实施费用,同时也造成材料、人工等的浪费,不符合国家绿色施工的发展方向。BIM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传统方式的限制,在施工之前就能够预先确定各种洞口的尺寸和位置,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开洞所产生的安全隐患,保障施工质量。

4、既有管线定位及与主体的碰撞检查
地下既有管线错综复杂,定位困难,管线排迁及土方开挖难度大。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可能产生错挖,导致施工停滞,工程进度受阻。因此,依据项目任务要求,第一阶段重点解决项目所急需的施工路段地下既有管线排布情况及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便为施工企业制定既有管线排迁、土方开挖、桩体施工等方案提供技术依据,以及在施工之前与各管线相关产权单位进行协调沟通提供更加直观、准确的项目信息,从而提高项目施工效率。

5、管线入廊方案模拟
由于本项目中入廊管线中的给水和热力管线属于大口径管道,在安装过程中,通过BIM技术模拟管线的入廊安装过程,对施工方案的推敲,施工技术交底等都带来便利。由于管廊空间狭小,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后续建造工作的开展成为重要的问题,而BIM技术的运用,可以解决工作空间有限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对合理安排工程进度起到了帮助。通过BIM 模拟,直观、立体地展示了整体施工工序之间的衔接情况,技术人员从4D 模拟中找出进度的关键点,解决了传统制定施工进度计划的纸质化和理想化。通过模拟成果,对进度及时纠偏,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证施工进度按期完成。

6、运维管理
云技术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按需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的计算模式。基于BIM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系统构建的核心思想,是将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管廊综合监控系统移植到云平台上,并将综合管廊主体及附属设施信息数字化存储于云平台,采用GIS技术和BIM技术实现对上述数据的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云平台门户,用户可通过台式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综合管廊运营过程的监控。一方面通过已建成的数字模型为基础,采用BIM+二维码或者RFID技术对综合管廊进行可视化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通讯设备获取综合管廊监测监控实时数据,经处理后写入监测监控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以此来实现了综合管廊运行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统一存储、分析、判断,并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更多产品